在改革先鋒榜上,他是有膽、有識、有辦法的改革先鋒。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濰坊市原市長、原壽光縣委書記王伯祥被***、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在壽光人民眼里,他是一位會被記一輩子的“百姓書記”。
“改革開放后,最大的變化是大多數人富起來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農民今天的日子。農民不光有飯吃,還有錢花,這個變化為什么較早地在壽光實現了?那是因為壽光人**動地自己找路子。改革開放的最大意義,不是讓別人給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自己適合的路子?!蓖醪榘殉煽兒蜆s譽歸于黨和人民。
“日子會流走,伯祥書記我們會記一輩子。”那個坐在炕頭、蹲在地頭,一頭鉆進大棚里、一腳踩進北大洼泥濘里,把父老鄉親捧在手心子里、暖在心窩子里的“伯祥書記”,讓壽光人民念念不忘。
從壽南到壽北,從農村到工廠,我們穿行在蔬菜大棚,置身于蝦池、鹽場,走進企業、學校,在訪談中,在歷史文件和泛黃的珍貴老照片中,探尋著伯祥書記恪守“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信念,在30多年前蹚過的改革之路。
改寫中國“菜籃子”發展史
毋庸置疑,作為全國百強縣及“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今日的輝煌與富足,離不開大棚蔬菜的“功勞”。
從上世紀80年代成功研制冬暖式蔬菜大棚以來,以蔬菜產業為核心的壽光農業,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一路發展壯大,并積極向全國輸出技術、人才,帶動全國農民增收致富,不僅打造叫響了農業發展的“壽光模式”,更是改寫了中國“菜籃子”的發展歷史。
去年以來,***總書記兩次肯定了“壽光模式”。這是壽光人的驕傲。但在壽光,談起這些成就與榮譽,壽光人卻總會提起一個人的名字:王伯祥。
1986年6月,王伯祥擔任壽光縣委書記,就職時表態:“我們的立足點是讓壽光縣富起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好日子?!?br>“一畝園十畝田”。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王伯祥把目光投向“菜園子”。他在壽光大膽提出了,把培育和擴建蔬菜**市場作為全縣第一要務,以經濟規律為杠桿,蔬菜市場為支點,撬動蔬菜產業發展。
1986年,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除,“市場”二字還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場”搞出事誰負責?王伯祥的回復簡單而堅定:“***的干部首先考慮的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責任,由我一人承擔?!?br>其實,王伯祥當時的“膽大”,并非是由著性子的“拍腦袋”決定,而是因為有了為民之心,才有了好的發展思路。
壽光是農圣賈思勰的故里,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尤其是壽光南部,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適合蔬菜種植。清康熙年間,已有40多個蔬菜品種。即便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壽光人也沒丟掉老本行。
但勤勞的壽光人,卻因為對“市場經濟”的準備不足,很快就體會到了菜賤傷農的苦澀。1983年,剛剛解決溫飽的壽光南部農民,因為單一種植大白菜,結果導致2500萬公斤大白菜滯銷,只能任其爛在田間地頭。這一年的冬天,時任縣委***的王伯祥,下班路上從一位哭泣的農民手中買下一整車白菜,一家人吃了整整一個冬天。
王伯祥回憶說:“當時,為什么賣不出去?經過調研發現,就是流通渠道不暢。那時候,只有那么幾個國營公司經銷蔬菜。實事求是地說,也牽扯到一些姓‘社’姓‘資’的問題,因為你要抓市場,就必然發展一些個體**經濟,就可能承擔政治上的風險。”
王伯祥當時有個基本判斷:抓流通重于抓生產,市場是第一位的,有風險也得辦,風險再大也沒有“白菜悲劇”重演的危險大。烏紗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從1986年開始,壽光蔬菜**市場三次擴建,從占地20畝擴大到600畝,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輻射全國,并出口日、韓、俄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交易蔬菜15億公斤,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推動壽光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
有了為民之心,就有了創新的勇氣。用“市場”打出了一手好牌,王伯祥又開始了新的思考:蔬菜“夏天是草,冬天是寶”,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積種菜,農民的日子可就更好過了。
1988年臘月,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給王伯祥帶來喜訊,東北有個韓永山,能不生爐子、不燒煤,在寒冬臘月里種菜。王伯祥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造福壽光人民的好機遇,并派王樂義懷著巨大的誠意,將韓永山請到了三元朱村,擔任冬暖式大棚的技術指導。
三元朱村開始籌建冬暖式大棚,可是建一個大棚需要五六千元,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巨款,干不好怎么辦?據王樂義回憶,關鍵時刻,一直關注大棚進展的王伯祥找到了王樂義,鼓勵他說:“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1989年8月,三元朱村17位黨員建起17個試驗大棚。
正當黃瓜生長旺盛時,卻來了寒流。一連半個月,陰云密布,黃瓜根因地溫低開始收縮。王樂義發動大家湊被子蓋棚,但無濟于事。他想到了伯祥書記。王伯祥當夜給他們協調30多塊大篷布蓋在了大棚上,幫助度過了寒流。
當年臘月二十八,第一批黃瓜上市,管理好的大棚賣了30300元錢,管理一般的賣了26000元,這下好了,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在當時工資普遍只有幾十元的時代,這直接就是一聲驚雷。
17個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決定在全縣推廣。他組織萬人大會,號召向三元朱村學習;成立領導小組,親任組長;委派王樂義、韓永山,加快把冬暖式大棚技術向全縣推廣;成立和局長一個級別的蔬菜辦公室,除了沿海幾個鄉鎮,其余27個鄉鎮全部搞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農民拿不出錢建大棚,王伯祥承諾每個大棚縣里補助2000元,按時到位。然后,他親自跑到銀行貸款2000萬元。
1990年,壽光一口氣建成5130個蔬菜大棚,當年收入1.2億元。壽光蔬菜跨越式發展邁出第一步!
歷史如鏡,照出政績的虛實。當年,數量稀少的17個冬暖式大棚,早已在整個中國北方成燎原之勢,影響了中國百姓的餐桌和農民手中的錢袋。
向壽北千年洪荒宣戰
壽南的蔬菜市場紅紅火火,但伯祥書記沒有忘記貧窮落后的壽北,他將目光盯上了讓他“又愛又恨”的壽北鹽堿荒灘。壽光以縣城為界,一條無形的咸淡水線將壽光分成南北兩重天。40年前,壽南土壤肥沃,被譽為“昌濰糧倉”;壽北120萬畝鹽堿地寸草不生,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種糧糧不收,種樹樹不長。當地人十有八九都有要飯的經歷。
“作為書記,我不能看著壽光近一半的人受窮,必須要開發壽北,讓壽北人民也過上好日子?!睆膲郾鞭r村走出來的王伯祥,決心決戰壽北,向千年洪荒宣戰。
幾經調查、研究、座談,王伯祥和大伙兒達成一致,都認為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這個地方還是有資源的,可以養蝦、曬鹽,從南邊引過淡水來可以種棉花。
王伯祥堅信,壽北開發并不盲目,成功的把握比較大,只要因地制宜,把鹽堿灘都搞成高標準的臺田、鹽田、養蝦池,老百姓就能吃上飯了。
1987年10月8日,治理壽北“北大洼”的戰役正式展開,全縣調集了20余萬民眾浩浩蕩蕩開進了北大洼。一時間,人如潮涌,不分壽南還是壽北,成千上萬的男男**、大小車輛一齊涌向鹽堿荒地,小推車、地排車、馬車和機動車見首不見尾。滿坡里是一個個用玉米秸和塑料薄膜搭起的一半在地下的小窩棚。
伯祥書記不但運籌帷幄,更靠前指揮,身先士卒。就在壽北開發的第三天,他就把鋪蓋搬到了工地和大伙在北大洼里一起滾泥巴。四間破房子,一張老式桌子,扯上一根電話線,安上一部搖把子電話,棚頂上高高豎起“壽北開發總指揮部”的紅旗。就是這樣一個簡陋的指揮部,讓20萬群眾熱血沸騰地開進了壽北, 埋鍋造飯,搭建窩棚,紅旗招展,人歡馬叫,機器轟鳴,一片沸騰……時至今日,大家說當年20萬大軍開發壽北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王伯祥當時的秘書說:“之所以那么多百姓肯跟著伯祥書記吃苦受累,正是因為他心里時刻裝著百姓啊?!?br>正當開發“戰役”進入高潮之際,突然刮起了一場十級大風,18名民工被困在一段沒有建成的防潮大壩上。在鋪天蓋地的巨浪沖擊下,大壩大塊大塊地塌落,他們的腳下成了一塊小小的“孤島”,民工們嚇得驚恐萬狀。這時,一位民工喊道:大家穩??!伯祥書記肯定會來救我們的!此時的伯祥書記正從20多里外的總指揮部向救援現場急趕,他一邊向市里、省里打告急電話,一邊組織救險。在駐地部隊幫助下,經過近十個小時候救援,18名民工終于全部獲救。這時伯祥書記身子一軟,倒在了泥水里。
壽北開發這場“戰役”,伯祥書記45天與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上。國家***原部長林乎加到壽光視察,向一位從窩棚里鉆出來、滿腿泥巴的人打聽:“王伯祥在哪里?”這個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緊握王伯祥的手良久,感慨地說:“一個縣有這樣的縣委書記,還有什么事辦不成!”
此時,沒有幾個人知道,伯祥書記去北大洼指揮部的前一天,他10歲的兒子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左臂骨折,住進了醫院。他看到躺在病床上,胳膊打著石膏,臉上涂滿紫藥水的兒子,很心疼。然而第二天他就動身去了工地。整個會戰期間,他和干部群眾一起奮戰在工地上,40多天一次也沒有回家。
伯祥書記依靠人民,人民相信伯祥書記。王伯祥天天卷著褲腿,穿著解放鞋,跟民工一個鍋里摸勺子,一樣推車挑擔。在他的帶動下,縣委十一名**,九名住在工地上??h委**、副縣長們都是七大戰區的指揮,各自統帥著一個方面軍,每個鄉鎮一個作戰部,每個村一個戰斗隊,分別由鄉鎮書記和村支書統領,展開了熱火朝天的競賽。
壽北開發,譜寫了干群同舟共濟的壯歌。連天暴風雪中,在數次大風暴的襲擊中,干部與群眾一起風餐露宿,戰天斗地。那時候,大家唱的歌是:“豬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那壽北大戰場”。喊出的口號是:“大旗不倒兵不散,一直干到拿到驗收單!”
像這樣規模的開發連續干了五年,巨龍式的大壩將海水攔在壩外,壩內60萬畝鹽堿地變成了高標準的棉田,40萬畝潮間帶變成了高標準的鹽田,20萬畝灘涂建成了高標準的養蝦池,三項年收入16個億,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決戰壽北,讓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今日的聚寶盆。一舉改變了壽光經濟的“半身不遂”。今天的壽北再不是舊模樣?,F代化城鎮羊口儼然有了小城市的模樣,占據著壽光面積近56%的壽北大地生機勃發。
歲月如歌,大地為鑒??吹綏顦渑懦闪诵?,想起了當年的王伯祥。”至今在壽北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開發壽北,讓壽光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壽北的老百姓動情地說,沒有伯祥書記,哪有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我們祖祖輩輩感謝他,***好,社會主義好!“
他讓壽光工業打好翻身戰
在改革開放初期,壽光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濰坊所有縣市中排倒數。
不僅農民富、工人也要富,不僅農村富、城市也要富。農業發展后,王伯祥又開始帶領全縣人民補齊工業短板。
在當時工業沒怎么起步的情況下,發展工業經濟不僅難度大,而且干好也得需要時間周期。當時就有人提醒王伯祥:擺弄企業風險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見效,你可是說走就走,這不是養了雞讓別人吃蛋么?王伯祥回答:“萬丈高樓平地起,總得有人打地基。錯失了機遇,耽誤了壽光將來發展,我就是罪人!”
那時候,推進企業發展和改革,轉變觀念非常重要。為了打好一場工業攻堅戰,對外,王伯祥帶著帶著70多人到南方先進的地方取經;對內,他帶著縣直部門的負責同志,把全縣重點企業逐一看了個遍,并展開了長達半年時間的調研,對全縣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和測評,優秀者留任,其余全部更換,并從全縣選拔有事業心的能人作為企業的后備廠長經理,企業人事管理廠長經理說了算……
公開考選、大膽啟用優秀企業經營人才,較早地實行了企業股份制改造,壽光人的創業熱情被點燃了!
當時53歲的陳永興被派往縣造紙廠,僅4 個月就扭虧為盈,當初的造紙廠如今已發展成全國行業龍頭晨鳴紙業集團;當年24歲的田其祥是選任企業干部中最年輕的一位,后來接任縣供電公司總經理,將公司經營的風生水起。
王伯祥特別強調,選人看大節、看主流,只要政治素質可靠,有經濟頭腦、有開拓精神、有領導才能,能把企業搞上去,就可大膽啟用。用人機制一活,工業全盤皆活。
五年后,壽光不僅脫貧,而且工業總產值翻了三番,利稅增長近10倍。
苦干實干還要巧干。曾在縣委辦公室工作的王家相說,王伯祥有個著名的“標桿三問”。以原來的造紙廠為例:你造紙廠,在全濰坊市是個什么位次?安丘第一,好了,那你就要到安丘造紙廠學習,班長學班長,車間主任學車間主任,廠長學廠長。終于在濰坊市奪了第一,再問:你在全省是什么位次,找到目標,然后盯著學。最后問,你在全國是什么位次?壽光造紙廠,就是這樣被一問再問,一步步“問”成晨鳴集團——如今全國造紙業的“老大”。
各行各業都來個“三問”,把具體目標定明白。當時壽光農業技術學校還坐落在一片澇洼地里。校長王煥新曾經是王伯祥的中學老師,王煥新請求當縣委書記的學生支援。王伯祥照例也是“三問”。“三問”問出了新思路,王煥新來了個“四改”:改單一型為多樣型,改書生型為實用型,改封閉型為開放型,改消費型為開發型。除開設全省統一、全國承認的學歷專業外,還辦了為期不等的各種專業培訓班,敞開大門,創建實體,農業技術學校搖身變成壽光職業中專,在全省同類學校中拔了頭籌。后來成為山東經濟發展學院,而今成了全國聞名的濰坊科技學院。就這樣,問出了壽光在全省、全國越來越多的第一。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與百姓。一場工業翻身戰為壽光工業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的壽光,不僅有綠色的蔬菜,還有蓬勃的工業。2018年前9個月,壽光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93.4億元、利潤4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3%和14.6%。其中,6個項目列入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干別人沒有干過的事,按照客觀規律干事創業。王伯祥在計劃經濟年代,大膽發展蔬菜**市場,大力支持冬暖式蔬菜大棚的推廣,掀起了一場改變農民命運的“綠色**”……終于實現了“農民富、工人也富,農村富、城市也富,壽南富、壽北也富”的全面發展。
1991年王伯祥任濰坊市副市長,從壽光往濰坊搬家時,一輛“130貨車”就把全部家當裝了個干干凈凈:一臺冰箱、多年為伴的舊桌舊椅、自己打制的用得黑舊了的木床,再剩下的就是十幾個塞滿了被褥衣物的紙箱子。司機看沒啥可拉,干脆裝上了院子里還沒燒完的蜂窩煤和木柴。
然而,他給壽光人民留下了一座搬不走的金山銀山,在縣委書記任上的5年多時間里,他集中力量辦的三件大事落地生根。搞了蔬菜產業化,建起了全國最大的蔬菜**市場,讓“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國;組織了壽北開發,把占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硬是變成了全縣的“糧倉”和“銀山”;選用了一批能人,發展壯大了一批骨干企業。
沿著王伯祥趟過的改革之路,我們看到了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拼搏,“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勇氣魄力,“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實干擔當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襟懷。這個改革開放初期的老縣委書記,被***總書記評價為“新時期縣委書記的榜樣”,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作為改革開放的杰出貢獻者***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這是王伯祥改革攻堅的制勝法寶和成功密碼,也是這位改革先鋒的初心所在和動力源泉。也是這位“百姓書記”被壽光人民口口相傳,念念不忘的根源?!爸灰獙θ罕娪欣痛竽懙馗伞⒂赂业馗摹?, 王伯祥用這樣的話語回應了時代和人民。
廊坊專業廚師學校(廊坊最好廚師學校)黔南成人本科學校排名前十,黔南有什么學校2024職高選什么專業好-貴陽中職專業選擇威海市考研培訓機構多少錢濰坊弘景中醫藥學校升本科 濰坊弘景中醫藥學校什么學歷專升本上岸后必做的十件事「專升本上岸后需要做的事」重慶知行衛校是公辦還是民辦(重慶知行衛生學校排名)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文憑有用嗎(考研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哪個好)